“新高考制度下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机制研究”成果公报 -九游游戏app

“新高考制度下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机制研究”成果公报
发布时间:2021-07-28

  清华大学余潇潇和西北工业大学唐玉生主持完成了新高考制度下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机制研究(gjk2017022)。课题组主要成员李曼丽、刘佳琛、杨帆、徐宁汉、尚敬文、韩寅奔、张雯鑫、谢丹。

  正文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考改革和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对于高校录取生源质量的影响。以清华大学作为案例,通过分析高考改革前后清华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化以及录取学生群体的显著性差异,来研究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水平大学的招生政策与效果,进一步探索完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适用于高水平大学的招生录取模式;同时基于高水平大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需要及招生目标,对于我国高考改革各省市实施方案提出符合高等教育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政策建议,进而提高高水平大学与高等教育在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参与程度;为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提出适应当前改革方向的人才选拔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1. 高考改革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高考改革自2014年实行至今,取得了一定的重要成果,但也同时暴露出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尤其是改革对高水平大学招生模式的影响。本课题系统梳理了高考改革及其试点方案的相关文献,根据关注重点和分析视角(思路)的不同,将其整合为三类:

  第一类文献从宏观角度对新高考改革的产生背景、价值理念、发展现状与问题等,从整体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论述和分析讨论,并对同为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比较分析。第二类文献聚焦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内容举措,结合社会关注热点,评析某项或某几项改革具体内容和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三类文献重点关注新高考改革对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包括学生自身、中学和高校。针对上述三类文献的系统梳理有助于从理论层面分析高考改革给高校招生带来的影响,以及给高校的人才测评和选拔能力带来的挑战。

  2、清华大学招生政策与效果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对当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招生录取模式进行了研究,从招生质量、学生入校后表现等维度,探讨创新的人才选拔理念与方式在生源多样化、生源质量提升、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此外,课题还以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的实施效果作为研究案例,采用学生入校后可量化的显性指标,从奖学金和学习成绩两方面入手,对清华大学2013-2017年各类型录取学生的入校后表现采取反向的追踪分析和正向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型自主选拔所录取的生源质量要普遍优于高考统招录取的生源。这进一步证明了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招录模式的效果,也验证了自主选拔在高水平大学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高考改革对于清华大学招生录取效果的影响研究

  仍然以清华大学为例,针对高考改革对于清华本科生stem学业成绩影响开展实证研究,分析本轮高考改革第一批试点省份(上海、浙江)的改革实施方案及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对高中、大学的人才培养的影响。通过采集清华大学2015-2017连续3年的招生数据、学生入校后的stem课程成绩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所取得的效果。通过重点分析本轮高考改革浙沪实施方案对清华本科生选考科目成绩影响、江苏08高考改革方案对清华本科生物理成绩影响,以及本轮高考改革浙沪实施方案对清华本科生stem课程成绩影响,课题组得到了初步结论:

  一是在改革省份所招收学生的相对位次基本相当的前提下,选考科目均分有显著提高,高考改革中的等级赋分制度使得高分考生之间区分度较小。二是从江苏08高考改革的经验来看,区分度降低导致了选考科目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下降,进而可能引发以大学物理为代表的stem课程成绩的下降。但通过分析高考改革前后三年(2015-2017)清华大学通过高考统招、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三部分录取的学生stem课程成绩,发现浙江、上海高考改革后清华大学所录取学生的stem课程学习水平相比改革前反而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课题组经过分析认为,清华大学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通过设置大学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分专业组招生计划,以及在考核环节中重点加入对stem基础学科有区分度的考量,对于学生stem课程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针对高考改革中的等级赋分制度使得高分考生之间区分度较小的问题,课题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推算。课题组经研究认为,选考科目的赋分分数分布基本不随试卷难度、区分度,及两次考试学生发挥的差异程度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对等级赋分各分数段比例进行调整,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选考科目赋分导致高分段比例过高,对于高水平大学区分度无法体现的问题。经过计算和调试,课题组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区分高分段考生的等级赋分方案。

  4、面向高考改革的自主选拔测评环节研究

  作为高考招生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评价招生,其核心内容便是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俗称“两依据,一参考”)。课题组首先对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测评环节效度进行了研究,分析清华大学自主选拔各环节的分数与学生高考表现、入校后表现是否匹配。通过分析2016级参加各类型自主选拔且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理科领军学生的数据课题组发现,自主选拔初审环节的学业评价分数和综合评价分数一定程度上同学生的高考表现呈现正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清华大学综合评价招生中基于大规模统一考试(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的中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以及一年多考、动态评价的评价机制,得以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在高中期间一贯的学业水平,并能够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评估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以及高考改革的实施效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系统梳理了高考改革及其试点方案的相关文献,根据关注重点和分析视角(思路)的不同,将其整合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文献从宏观角度对新高考改革的产生背景、价值理念、发展现状与问题等,从整体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论述和分析讨论,并对同为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比较分析;第二类文献聚焦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内容举措,结合社会关注热点,评析某项或某几项改革具体内容和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三类问下重点关注新高考改革对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包括学生自身、中学和高校。

  2、个案研究法

  以清华大学为例,通过采集近几年来的招生数据、学生入校后的stem课程成绩数据和学生入校后可量化的显性指标等数据,进行反向的追踪分析和正向的相关分析,针对当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招生录取模式,高考改革对于清华大学招生录取效果的影响,以及面向高考改革的自主选拔测评环节开展实证研究。

  二、结论与对策

  本课题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所录取的生源群体,其入校后的表现优于单纯凭借高考分数被录取的学生,在评奖评优中的表现与学习成绩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体现。

  2、高考改革后,选考科目赋分方案会导致选考科目成绩的区分度降低,弱化了选考科目的选拔效果与重要性。容易造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断层,难以满足高水平大学对于学生知识基础的要求。

  3、为了保证高考改革后学生的stem知识基础不至于弱化,应该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清华大学在浙江上海开展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能够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牵引效应,促进了生源质量的提高。

  4、高考改革省份的赋分方案需要进行一定调整,降低等级赋分中高分段的人数百分比,从而降低高分学生的比例,进而提升学生在选考科目中的时间投入。

  5、从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的实践中来看,各个测评环节中的初审环节对于高考成绩的预测效果最强,学业评价和综合评价分数和高考成绩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6、为了能够更好地预测优秀生源群体的高考表现,从群体中更加精准的识别出优生,设计并实施了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利用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的成绩对于优秀学生进行检验,能够提高自主选拔初审环节对于优生群体高考表现预测的准确率。

  根据上述结论,课题组针对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第一,高考综合改革应同步配套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赋予高校充分的综合评价选才空间。高考综合改革自2014年启动以来,选考科目改革有效扩大了高校与学生的选择权,在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让高校有了一定的选才空间;然而,这一改革措施也造成了个别科目“遇冷”现象。要扭转这一现象,除需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保护外,更需要高校对专业选考科目提出明确要求。本课题研究表明,综合评价招生能够与高考综合改革形成合力,两者同步牵引、成效显著,值得在高水平大学和其他高考综合改革省市推广。

  第二,高校应借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的契机,加强招生能力建设,提升招生能力。综合评价招生改革为破解“唯分数论”提供了契机,但也对高校招生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与传统的仅依靠高考分数招生的方式相比,综合评价招生的成本显著提高。传统招生方式只关注“招分”,招生能力更多体现在技术操作层面;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招人”,除技术操作层面外,招生能力更多体现在价值引导层面,系统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在综合评价招生的全周期中,需要紧密围绕大学自身人才培养理念,设计一套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招生方案,包括严谨公平的评审过程、综合高效的数据分析、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及资源调动等各个环节,这些无一不考验着高校招生系统的综合招生能力。

  第三,通过本轮高考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大学与中学之间的教育衔接。在促进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切实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高考综合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破解“唯分数论”,但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高校在进行综合评价录取的顶层设计时,要特别谨防又一轮针对综合评价招生某些环节的“课外培训热”“奥赛热”等加重学生额外负担的现象产生,从而形成不利于综合评价招生的外部环境。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应加强了解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成长规律与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学生专业认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引导,进一步促进与中学的教育衔接,共同探索形成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三、成果与影响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在cssci期刊(含扩展版)上共发表相关主题系列论文4篇,在ei/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四、改进与完善

  虽然本研究课题在高考改革和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对于高校录取生源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基于翔实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公开发表若干篇研究论文,但是由于高考改革政策的不断变化,以及课题组对本课题的研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研究计划规定的时间要求等诸多原因,本课题仍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研究案例的选取上,受研究计划时间和研究数据所限,主要选取清华大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虽然清华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学府,在招生录取方面具有完善的体系、标准和流程,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较为完善,但课题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研究案例的选取范围,收集更加丰富、更有代表性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手段开展研究,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支撑。

  2、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政策安排,2020年,继浙江、上海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也将落实改革后的高考政策,具体涉及赋分、考制、科目、志愿填报等多个环节。上述四省市高考改革新政的落地,为高校招生录取和人才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在2020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并明确从今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自主招生的取消和强基计划的启动,又将为高校招录工作带来新的影响和变数。上述种种变化,势必带来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课题。因此,课题组希望将类似的工作延续下去,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做好跟踪研究与分析,在本课题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一套针对高考改革与高校招录衔接的研究模型和体系。

  五、成果统计一览表(请按下页的“课题组成果统计一览表”栏目填写完整)

  课题组成果统计一览表

  

  1.“成果形式”请注明为论文、编著、专著或教材

  2.“获奖情况”请填写政府颁发的、厅局级以上的奖励,奖项名称应与课题名称对应。

  3.“决策采纳”指被厅局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并附有基本材料和相关证明。

"); ") "
");
网站地图